党课教案(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24 13:1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教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课教案(完整文档)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 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 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 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 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 甚至弄虚作假, 贪大求洋, 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更有甚者, 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 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 "和"城乡 一体化"的幌子, 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 "超一流", 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 有的热衷于贴"标签"、 炒概念, 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这些情况表明, 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 二是要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目标, 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 形成有利于低投入、 高产出、 少排污、 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

 一是要深化财税、 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 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 增长方式粗放、 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二是要消除城乡 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 间合理配置, 加

 快城镇化进程, 逐步解决城乡 二元结构问题。

 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 推进科学、 教育、 文化、 卫生等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 不应仅仅考察 GDP 的增长, 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 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坚决克服主观主义、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 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 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提出了 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 极大地推进了 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

 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 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 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 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 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 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 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 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推进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 就是要使各个地区、 各个部门、 各个领域比例适当、 结构合理、 相互促进、 良性运行, 统筹城乡 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 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对“什么是发展” 、 “靠谁发展” 和“为谁发展” 、 “怎样发展” 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 重大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 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 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从全人类的角度看, 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 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 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 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 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

 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要看到:

 第一, 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

 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2. 23 万亿美元的规模, 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 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 仅次于美国、 日本和德国。

 1999 年, 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 1 万亿大关, 2003 年突破了2 万亿大关, 2005 年突破 3 万亿大关。

 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 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 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 的第一步、 第二步战略目标, 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我国 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 5. 5%, 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 15%, 钢材占 30%, 水泥占 54%。

 这些数字表明,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 我国贫富之间、 城乡 之间、 区域之间、 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 规模趋于扩大, 手段趋于激烈,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 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虽然, 社会事业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 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 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 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 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 决定了 我们必须自觉地、 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 20 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 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才能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 创新发展的方式,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仅要解决近 30 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 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 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 新问题。

 解决这些

 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 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 就是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达到 40000 亿美元, 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 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

 为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 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 推进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 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城乡 、 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 当前城乡 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

 缩小城乡 差距、区域差距, 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 城乡 、 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 在 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 我国的城乡 差距、 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 而且, 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 、 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是需要几代人、 十几代人、

 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因此,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 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 资源、 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 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 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 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而且随着到 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的高峰, 能源、 资源、 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

 这些事实表明, 坚持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全体人民的事业, 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 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见,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

 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推荐访问:党课教案 党课 教案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