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再创造”

时间:2022-10-23 15:10:03 浏览量:

艺术欣赏作为精神消费,它与物质消费有着本质的不同。面对着艺术作品,欣赏者在接受美的信息的同时,欣赏者还通过想象、联想、通感、移情等思维和感受,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知识、主观情感、人生态度、社会理想、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丰富和补充艺术创造。由于欣赏者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不尽相同,各人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情趣也有所差异,因此,艺术欣赏的审美结果是有差异的。

一、这种差异性因人不同而不同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格、年龄、出身、修养、文化、情趣各不相同,所以,艺术欣赏的审美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性。比如,有人爱李白、李贺诗风的浪漫奔放;有人爱杜甫、白居易诗风的现实质朴。有人狂迷于现代通俗音乐,有人则沉醉在古典高雅音乐之中,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对象,由于欣赏者欣赏的角度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意大利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有人觉得她温文尔雅,引人遐想;有人觉得她强作欢颜,内含愁绪;有人觉得她高深难测。美术史家说她是理想化的典型,莞尔一笑是美的永恒象征。历史学家说她的笑包含了希望和生机,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写照。理论家则指出达·芬奇玩了把戏,背景透视不一,五官界限模糊,使观众目光游移不定。另一方面,同一个欣赏者由于境遇不同,心情不同,阅历、经历发生变化等原因,一生中每个时期的欣赏趣味都会产生差异。孩提时听大人讲《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也希望自己有呼风唤雨的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长大后再读《西游记》原著,儿时的感觉全没了,从书中领略到的不再是神奇的刺激,而从孙悟空的形象、故事中悟到了勇敢、机智、灵巧、坚毅等人性化的品质。

二、这种差异性因民族不同而不同

在东南亚地区喜欢的图案是象,新加坡喜欢双喜图案,伊朗喜爱狮,伊斯兰地区忌猪,英国忌象等,各民族艺术欣赏趣味有很大差异。然而正是这种差异性造成了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鲜明的区域风格和民族风格。

三、这种差异性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如果将魏晋南北朝、初唐和盛唐的菩萨像作一个比较,就会有趣地发现,北魏时期的菩萨像往往消瘦,长脸细颈,眉清目秀,显露出一派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的形象。而盛唐时期,菩萨像大多是安稳地站立着,体态肥硕丰满,慈祥和蔼。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在中国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事易时移,纹样变化类型迵异。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懂得了集体的力量。为了共同利益,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图腾标志的简化又表现为鱼纹、鸟纹、人形纹的简化、几何化、抽象化,这就形成了一陶器上常见的“表号型”的纹样形式。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为显示权威的不可动摇,铸鼎以威震四方。想象的人兽合体、神兽合体的神兽纹、凤鸟纹、神龙纹等的出现,构成了青铜器上常见的“象征型”纹样形式。到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于是消极出世思想流行,成仙得道或遁入空门盛行。由于宗教上的“四神”“仙人”“博山”“神兽”的出现,构成了“宗教型”纹样形式的张扬。及至唐宋元时期,经济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大兴,影响到工艺美术,又出现了诗情画意情节性强的“文学型”纹样形式。时代走到明清时期,世道升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希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所以“寓意型”的吉祥纹样形式又占了主要地位。可见,随着时代的改变,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再创造也是不同的。

四、这种差异性因阶级不同而不同

如,岳飞是我国有名的民族英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历朝历代表现岳飞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然而观众对这些艺术品的欣赏点却不同。人民大众赞赏的是岳飞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而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们欣赏的则是岳飞忠于帝王的愚忠精神。艺术欣赏的阶级差异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

推荐访问:艺术欣赏 审美 再创造

最新推荐